
咨询热线:400-718-0021
相关链接
城投行业
一、行业现状
城投公司是由我国各地政府部门出资设立的,并通过不断注入土地、房屋建筑物、公司股权等资产,将其资产规模不断做大,而达到可以进行融资的目的。
城投公司主要涵盖城市建设类平台公司、控股类平台公司、园区类平台公司、交通投资类平台公司等。
2020年全年,各品种城投债发行数量达到5574只,融资规模达到43703.24亿元,分别较2019年全年同比增长了31%和24%。就不同债券品种来看,发改委企业债券尽管在发行数量上减少了2%,但发行规模增长了15%。
交易所公司债券和私募债延续了近年来的高增长态势,发行数量和规模分别同比增长了50%和31%,大幅超过均值。银行间债券品种作为城投债主要债券品种,发行数量和规模分别同比增长28%和21%。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短期融资券(含超短融)的增速超过均值,这与2020年多数企业通过短期融资滚动发行提供流动性的情况相符。就各品种市场占比来看,银行间品种的发行规模约占总体的60%,交易所品种近年来市场份额有所增长,2020年达到33%。而企业债券2020年市场份额约占7%,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与近年来情况基本一致。
城投债发行以市级平台为主,区县级平台发行占比上升。2020年城投债发行主要集中在市级平台。具体来看,省级平台(含直辖市平台)共发行城投债667只,占比12%;市级平台共发行城投债2444只,占比44%,区级平台(含开发区平台)共发行城投债1774只,占比32%;县级平台(含县级市和镇级平台)共发行城投债689只,占比12%。相比于2019年,2020年省级平台发行占比由18%下降至12%,市级平台由41%上升至44%,区县级平台由41%上升至44%,体现出行政级别较低的平台在2020年的融资环境有一定改善。
二、城投公司转型现状
在当前的财税管理体制下,处于城市化建设关键期和快速发展期的市级以下政府,只能牢牢地依托政府信用和公共资源筹集资金并进行市场化运作,才能弥补财政收入在城镇化建设上的不足,只有充分挖掘城投公司和财政收入潜能,在当前的财力约束和融资约束下,地方政府才能落实城市建设长远规划与目标。但随着新一轮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当前城投公司已经很难承载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运营,突出的矛盾问题有五个方面:
一是形式上已改为公司制法人主体,但政府背景深厚,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不彻底,治理主体权责边界未清晰界定;
二是依托政府项目运营,承担城市发展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投融资工作,但市场化经营程度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三是虽经过多年发展,但资产规模增长缓慢,长期依托划拨资产和国有股权保持体量,融资能力和行业影响力受限;
四是产业结构老旧,数字化转型缓慢,对硬科技、人工智能、5G等新兴产业参与度低;
五是资源按行业匹配、区域分布、统一运行管理的机制不够顺畅,资本协同、有效流动能力不强。
三、行业发展机遇
1.局部发展仍不平衡
随着城市化进程步入稳步发展阶段,国内主要城市中心城区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成型甚至饱和。近年来,在部分中小城市地方政府债务高企的大背景下,融资政策环境也逐步收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普遍放缓。新增建设投资主要来自新老城区发展的不平衡。
除了城市内部,城市之间同样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甚至一线与新一线城市之间也不例外:以北上广深津五个城市为例,天津人均道路面积、建成区供水管道密度、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城市,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城市人口外流、财政收入吃紧等不利因素影响,天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近五年也明显低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
全国范围看,中西部地区市政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仍落后于东部地区。例如,西部地区污水处理率落后东部地区10%左右;中西部地区建成及在建轨道交通密度为10.5公里/百万人,不足东部地区的1/2;西部地区垃圾焚烧处理占比仅为24%,与东部地区55%的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2.更新升级势在必行
在城市建设和运营日益精细化的今天,对城市基础设施、商务环境、生态环境等综合能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城区由于建成历史长、建设标准低、改造难度大等原因,设施水平明显偏低,尤其是供水、排水、供热、燃气等设施的“最后一公里”,改造和维护长期不到位,严重影响老城区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随着一、二线城市的能级提升,对既有市政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以广州、深圳和上海为例,由政府引导,设立城市更新局等相关机构,制定城市更新办法细则,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对旧厂、旧村、旧城等进行综合整治、提质升级等工作。
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更新升级将主要集中在地下管网、道路交通和供排水三个系统。以某新一线城市为例,预计未来十年其市政基础设施更新升级投资规模合计500亿元,其中地下管网预计投资160亿元,占32%,主要包括供水管网材质升级以降低漏损率、排水管网升级提升城市排水能力、热力管网升级材质提升使用寿命等;交通系统预计投资140亿元,占28%,主要包括郊区及周边道路桥梁升级改造、现有道路的扩容升级等;水系统预计投资100亿元,占20%,主要包括供水厂的提标改造,污水厂提标改造等。
3.资金缺口亟需模式创新
随着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债务激增、银行放贷受限,资金缺口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行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以某新一线城市为例,近年来债务余额不断提升压缩债务融资空间,财政收入整体吃紧,预计2019年该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近1600亿元,其中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近200亿元。
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股权投资、公私合营等方式参与市政基础设施投资运营逐步成为共识:仍以该城市为例,2011年政府拨款及贷款占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比重为61.6%,到2017年仅为49.6%。
有能力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财政资金、银行贷款、公司债券、土地批租及PPP、BOT、TOT、BOT+EPC、PPP+EPC、EPC+O以及其他创新融资方式,帮助政府解决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问题的企业无疑将抢占先机。领先实践表明,构建一站式综合服务能力,提升项目整体价值,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可显着提高项目的可融资性,而这是吸引社会资本的关键:调研发现,缺乏足够的收入来源以提供足够的回报是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的最大障碍之一。
4.存量资产运营将大有可为
经过多年投资建设,市政基础设施领域积累了庞大的资产规模,运营好这些存量资产将大有可为。例如,国内某新一线城市到2018年底市政基础设施资产总额4833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和公益性资产分别占比47.8%和52.2%,预计到2022年,经营性资产带来的运营收入将达到308亿元,超过当年302亿元的建设投资规模。
资产利用效率普遍偏低、资产维护规划不科学、需求管理应用不合理为存量资产运营提供了广阔空间
5.智慧引领城市发展新方向
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行业正经历科技变革,咨询从以下三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一是减少部分市政基础设施的需求,例如自动驾驶汽车目前正在进行道路测试,可以减少居民对地铁或停车场的需求,道路上安装电子监控系统,可能导致收费站过时。 二是带来一些新的市政基础设施发展机会,例如2018年京东无人机完成试飞,预计未来快递方式将需要城区内新建可供无人机起落的终端控制站;电动汽车的发展会使充电设施极为普遍;5G咨询对现有基站提出改造需求。 三是优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例如在上海、深圳等地区,施工现场通过嵌入式传感器连接监控设备,为调度中心提供施工进度等信息,甚至通过VR影像实时展现施工状况。
四、行业发展趋势
1.在“十四五”元年,城投类公司核心功能持续发挥
2021年适度依托投资,稳增长、谋发展,营造新的经济复苏十分必要,这还需要城投公司在控制地方政府债务的基础上,持续发挥城市建设投融资这一核心功能。
2.在新机遇新格局面前,三业并存时代逐步来临
高质量发展已经融入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城投公司也将更加注重项目和资产的质量,从传统的基建投资者,逐步跃升发展至基建保障、资产运营、产业升级三业并存,进入新时代。
3.在产业转型中,城市发展业务生态圈逐步显现
城投公司将依托自身综合能力,尝试建立“点线面体”式业务发展体系,即由散点式的项目,拓展为产业链,再依托产业链,构建支撑地方发展的产业生态圈,同步打造企业发展的有机生命体,找回企业“基因”。
4.在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中,能力建设逐步增强
在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中,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逐步完善、三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职业经理人建设的趋于常态,城投管理补短板逐步被重视,能力建设将逐步增强。
五、中和企略解决方案
针对城投行业发展特点,中和企略提供企业战略规划、集团管控、组织管理、流程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设、风险与内控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多方面的个性化咨询服务。
1、战略规划咨询
对于企业的战略规划,采用战略分析框架,进行企业的个性化战略咨询。主要咨询内容包括战略目标、战略定位和战略发展路径的设计。
2、集团管控咨询
遵循以评估组织战略、产品、 能力三大要素为核心的管控模式选择原则,在清晰集团总部和下属单位组织定位的基础上,充分评估、界定管理层级及各自在各专业领域管控的具体广度和深度,形成相应的管控模式。
3、组织创新咨询
从组织状态诊断、战略导向、管控模式、关键职能、机构设置、运营机制、制度与流程体系等方面对企业的组织进行具体优化设计,以保障战略落地。
4、人力资源管理咨询
在战略规划和组织优化的基础上为制造型企业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定岗定编、岗位工作分析、人力素质测评、绩效薪酬体系设计和培训。
5、制度体系建设咨询
从企业制度体系现状评估开始,在制度体系框架建设、制度体系内容建设、制度落地实施体系建设、制度评估体系建设以及对制度管理体系的建设,形成一个完整的制度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使制度成为企业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有效工具。
6、风险与内控咨询
在合规型内控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企业目前所面临的整体风险,将这些风险全部纳入到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从而实现企业风险的全内控管理,确保企业在风险可控的状态下运行。
7、企业文化咨询
通过诊断企业的文化类型及管理模式,锁定企业的核心价值。经全员共识确定基于核心理念的关键时刻,并形成相应原则与机制,强力打造组织的文化磁场。着重关注员工的敬业度,工作氛围及管理模式,为企业实效解决企业文化根植实施的核心关键问题,助力企业持续提升价值,永续发展,基业长青。